第(2/3)页 虽然李龙知道北疆这边的营商环境和口里不一样,因为缺乏经商的人,所以但凡能干起来的,官方对这样的人才都是很宽容的,何况自己在纳税方面一向非常本分,连一些合理的避税都没打算做。 再加上自己有着全国先进个人的名头,以及时不时的上一上自治区日报,基本上不会有不开眼的来动自己。 但是大哥不会那么想,就跟自己刚才给李强他们说的那样,李建国作为兄弟姐妹的老大,一向都是作为兜底的存在,谁发展的好,那他自然高兴。 如果谁没发展好,落难了,最后来帮着东山再起的,还是老大。 “那开春就好好种棉花吧。”李龙想了想说道,“种他个一百亩。让老爹给老家打电话,像俊贤俊峰这样踏实肯干的弄过来七八个。 我那边院子东面盖一排平房,让他们就住在那边,俊峰你给管着。这棉花种好了,一亩地收个一百五到两百公斤,一公斤一块多两块,除去成本,一亩地收个一两百块钱,一年搞个万元户不成问题。” 大哥既然想在队里呆着,那就得把路子铺好。自家有拖拉机,现在种棉花需要人多,老家那边人多地少,弄过来一些人在这边打工不是问题。 俊贤冬天回去的时候带了不少钱,到老家肯定能让一些人眼热,到时再弄人过来就方便了。 “要种那么多吗?”李建国没想到李龙准备把步子迈那么大,他还想着种个二三十亩先试一试。 “大哥,这个你听我的。”李龙说道,“以后种棉花是大趋势,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棉花国家收购,不会像打瓜籽一样,没收购商过来,那就只能撂家里。而且棉花的价格会一路涨下去,奎屯那边都要建棉纺厂了,你想想吧。” 其实再过几年,李龙觉得大哥就在村子附近开个轧花厂也行。棉花收购一向是一个暴利行业,甚至在某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国家给棉花的补贴是直接打到轧花厂的账上的。 而在越往后的阶段,轧花厂的利润就越大,最后玛县、石城包括奎屯不少的轧花厂全都被南方过来的商人给买走了,然后统一定价。 某年南疆棉花开秤,一个本地轧花厂开价九块三,只收了一天就关了门,银行不给贷款,同行举报,乱七八糟的事情下来,这轧花厂直接破产。 最后呢,当年棉花价格均价七块多。 富了谁? 不言而喻。 以后李龙自己有资本,让大哥开个轧花厂,运转起来还是不难的。一共就那几个棉花疯涨的年份,只要把握住一年,就能赚一辈子的钱。 当然,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把大哥劝着多种一样。 “还有就是队里的荒地,能开尽量开出来。”李龙继续说道,“样渠边上那一块两三百亩盐碱地,最好直接承包下来。” “那得去乡里承包。”李建国觉得那弄下来没啥用啊。 “承包到九七年,”李龙说道,“第一次土地承包是十五年嘛,那盐碱地,一亩地一年一块钱,乡里肯定愿意给你。犁出来,如果你不想种棉花,那就开沟种枸杞子,那玩意儿也不怕盐碱。” 种枸杞自然是幌子,主要是占地。等占到九七年后,第二轮土地承包,那时候就可以更多的开垦荒地了,曾经有人把盐碱地开出来,乡里愿意以一亩一年一块钱的价格,给承包七十年! 土地是资源啊,那种七十年的合同,最后基本上都废掉了,但按国家规定的三十年承包合同,乡里还是认的。 所以既然大哥要在村里呆,李龙就想着要把后路给拓展好。 李建国听着李龙说了这么多,沉思了一会儿,举了杯子,大家碰了喝完之后,李建国抹了嘴问道: “这棉花,真能种得长久?我原来在连队种过,这玩意儿容易招虫,拾起来也麻烦。” “又不是自己干。到时让俊贤他们过来的人拾啊,招零工拾也行。技术方面,我懂一些,大哥你可别忘了,农学院那边我还有熟人哩。”李龙笑着说道: “拾棉花的时候,到时你和大嫂他们就负责给做个饭就行。有俊峰带着管着就行。俊峰咱自己人能管事,到时多给些管理费,俊峰,咋样?” “行,咋不行哩?”俊峰自然开心。李龙的本事他是知道的,其实刚才李龙给李建国说让李建国出去干,李建国没打算出去的时候,李俊峰本想毛遂自荐的,但忍住了。 现在他能看出来,李龙是没打算让他出去,而是让他在队里帮着李建国。 这样也挺好,他就怕李龙不给他安排活。以他对自己这个小堂叔的了解,能给自己安排活,说明信任自己,那后面自己顾虑的钱、身份问题,小堂叔会帮自己解决的。 李青侠听着小儿子的计划,觉得还真不错,他忍不住说道: “我看中!过完正月我就给安民打电话,看看那边情况。咱老家那些棒劳力都没事干,只能去南边、沿海打工。与其到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受人欺负,还不如到这边来,有人管着,能挣到钱,也不会乱来。” 李龙知道老爹的意思。老家出去打工的人多,到南方、沿海比较富裕的地方,每年赚钱不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