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手续已经办完了。”顾晓霞笑着说,“昨天办的。我也和中学那边告别了,东西也都拿回来了。” “真是快啊。”李龙感慨着,“去年这个时候,咱们都还在村子里,现在已经都到县里,你也从农民变成了国家干部……” “多亏了你!”顾晓霞笑着说。 “嗯,星期六你下班后咱们一起回去,把消息给你爸说一下,给我大哥他们说一下,让他们也高兴一下!” “嗯!” 周六下午,李龙等着顾晓霞下班后,两个人一起骑着车子往回走。 白天顾晓霞上班,李龙就去百货大楼和供销社买了一些东西。 买东西之前他还去了一趟市场,看到了陶大强和杨永强,然后就知道二哥李安国他们昨天就已经坐车离开了县城,现在估计已经坐上火车,在返回老家的途中。 错过了。 不过这是事先已经知道的事情,所以李龙并没有太过于遗憾。 这两天陶大强和杨永强都在掏冰窟窿逮鱼,每天能有个二三十公斤,比去年李龙和陶大强两个弄的时候鱼少。 这一点也是正常了,毕竟一方面本身经过一夏天的捕捞,这小海子里的鱼数量就少了,另一方面现在在小海子冰面上砸冰窟窿逮鱼的稳定的有四家,偶尔还会有人过来,所以少是正常的。 平均两个人一起每天有十来块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 李龙给他们说自己今天也要回去,陶大强和杨永强很开心。 然后李龙就去买东西了。 给李家和顾博远加起来五口人,每人一双棉胶鞋。主要是李娟和李强两个都在长个,上一年冬天的棉胶鞋穿不住了,李娟的鞋子也不能让李强穿,两个人差的岁数有点大。 除了鞋子,李龙还买了一些干果零食日用品等,实用性为主,这年头不搞虚的。 两个人并排骑着车子,一路走一路聊着,感觉十公里的路程很快就骑到了。 进村子的时候,有人在村口外面,看到他们两个一起,笑着打招呼,还打趣李龙: “李龙啊,这听说都住一起了,啥时候办事啊?到时可别忘请我!” “忘不了!”李龙回复一句,“到时肯定请你们!” 顾晓霞听着脸红红的,不敢搭话。 这边是老庄子,李龙住新庄子,和东庄子打交道的比较多,老庄子人多数只限于认识了解,并不熟。但现在他们主动和自己打招呼,李龙想想也就明白了。 自己的人望在村子里有点高了。当然,还有一点大约是因为顾晓霞在县里工作,是国家干部,身份地位不一样。 两者皆有? 就是这么现实啊。 两个人骑车到岔路口,李龙停下来,对顾晓霞说: “你快回去吧,天快黑了,我也去我大哥那里了。” “行,明天……”顾晓霞问。 “明天我过来找你。”李龙接过她的话头,顾晓霞欣喜的点点头。 李龙骑行到李家大院子的时候,家里的电灯已经拉亮了。 虽然接了电,但村里不少人家到这个时候还是不拉电灯的,主要还是怕费电。有些人甚至还在点着油灯,是要把那点煤油用完,省点电钱。 李家不这样,一来不缺那点钱,二来李娟李强两个在长身体,眼睛也在发育,还要写作业,亮点儿有好处。 听到自行车响,屋子里传来了李强的声音: “我小叔回来了!”说着就跑到了中屋,打开了门往外看。 “强强,你耳朵怪好哩!”李龙撑好车子,把东西往下拿,“来,帮着拿东西!” “好哩,小叔,你咋这么晚啊?” “等你小婶下班。”李龙现在其实也不讳言顾晓霞的身份,板上订钉的事情。 李建国和梁月梅两个来到门口,他们身后是李娟,看到李龙,都笑着打招呼。 李龙一一回应,进屋后赶紧把门关上。 炉子上座着锅,上面是三层蒸笼正冒着热气,应该是在蒸馒头。 “事办完了?”等李龙坐下来,李建国问道。 “办完了,打着了三个东西,挣了点钱。”李龙掏出鞋子,“给你们一人买了一双鞋。这大冬天的,这棉胶鞋还是方便一些,湿了也不会透。” “又乱花钱!”梁月梅嗔怪的说道,“明年就娶媳妇了,钱要自己存着用的!” “不差这点儿,咱这和人家比真不一样。”李龙笑着说,“钱挣的就是花的,当初我大哥和你借钱也要把我弄工厂里面去,那是为我好。现在我有钱了,给你们花,那不也是应该的?好了,来试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