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没人比林文正更心疼皇上了。 “大盛朝能在短短几年内日新月异,有了如今这国泰民安的盛世,都是用皇上的健康换来的啊。” 从他口中,沈默才知道,这几年来,哥哥不辞辛苦,日夜勤勉,每日睡眠不足两个时辰,新朝初立,所有事情杂乱无章,他只能亲力亲为,一刻都不敢懈怠。渐渐的,身体便出了异样。 没有后宫女眷,宫里便只有皇帝一人,同时也就没招那么多的宫女太监,就连平日里在宫中值守的太医,也不过区区五人。 李长青身为院使,也是皇上最信得过的人,他不止一次劝诫皇上多休息,保重身体,可皇上嘴里答应着,该批的折子却一件都没少。 半年前,皇上的身体亏空的太厉害,再继续下去,怕是命不久矣,而皇上自己似乎也感觉到了,这才派人去了云陵县,将亲弟弟一家接过来。 秦立在兵部,也讲了几件关于皇上亲力亲为之事。 “那个外夷人李布,因为设计陷害王爷您在城门被抓,那火炮还被他动了手脚,差点要了皇上性命,所以被皇上抓获。 之后,皇上趁机又向外夷人王室,提出了用更多的船坚利炮来交换。 两年前,那批武器到了咱们大盛,懂外夷人话的皇上,从头到尾都问了个清楚明白,容不得外夷人一丝一毫的敷衍。 他自己听懂了,又亲自上手操作过几次之后,才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授兵部和工部相关人等。 现在,咱们自己也能造这船坚利炮了。 百年之内,外邦邻国,再也不敢对咱们不敬,更别想冒犯咱们大盛百姓分毫。” “没错。”林文正接着附和道:“皇上机缘巧合之下,学会了外夷人的话,出于长远考虑,所以又在京城及周边选了百余学子,亲自教授他们外夷话。虽然朝臣不知学习这个有什么用,可皇上却顶着各种反对声音的压力,坚持了下来。” “我知道是为什么。”秦立在兵部,也是被皇上亲自教授操作火炮的一员,他说道:“皇上说过,外夷人对我们虎视眈眈,说不定哪一天就要打过来,我们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语言,掌握了他们的技术,并且要做到比他们更厉害,将来才能免遭欺辱。” 林文正心有疑惑。 “外夷人离我们这,有万里之遥,他们怎么会派兵攻打我们?皇上会不会,过虑了?” 秦立也有同样的疑惑。 “我们也这样质疑过皇上的话,可皇上说了,有备无患。谁知道呢,也许是有人故意妖言惑众,吓唬皇上的吧?不过,虽然学外夷人的话没什么用,那武器却着实先进,咱们工部的人现在还经常研究呢。” 沈默听两人说了这么多,更加心疼哥哥这几年的辛苦,只是也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要提防万里之外的外夷人。 唯有屏风后面的苏影理解。 “原来皇上他,真得把那番话放在心上了。” 也许后世,再不必受那外人欺辱。 苏影微叹一声,没有再听下面的话,便去了两个儿子房间。 “大丈夫当担起自己的责任,你们年纪不小了,该好好学习了。” 叮嘱过两个儿子,又来到了两个女儿的房间。 小女娃娃刚满周岁。 苏影多想让孩子们做个富贵闲人。 可是他们,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身上有更多责任的皇室中人。 她亲了亲两个女儿红扑扑的小脸蛋。 “哥哥们都努力了,你们也该巾帼不让须眉,对不对?不管学文还是习武,亦或是像娘一样经商,你们总得擅长一样,如此,才能为皇上和你们大哥分忧,为天下百姓谋福。” 尽管孩子们还小,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她相信,以后她们会懂的。 又过了段时间,宫里传来消息,皇上午后教授学子们学习外夷语言时,突然吐血昏迷了。 沈默带着一家大小,匆匆赶紧宫里。李长青为皇上医治之后,也在外间见了他们。 他悄悄告诉沈默和苏影,“皇上不能再劳累了,便是从现在好好养着,也不过还有一年的寿命了。” 可萧承易醒了之后,根本不敢懈怠,继续勤勉未竟之事。 三日后,便是三年一次的会试。 沈默作为大盛国唯一的王爷,把自己偷偷安排在会试的学子之中,还是轻而易举的。 科举试卷都是糊名制,便是阅卷主考,也认不得他的卷子。 会试成绩一出来,沈默竟得了头名。 就差最后的殿试,皇帝亲自出题判名次。 萧承易拖着病躯,到了庄严肃穆的大殿,看到弟弟排在了第一位,难免震惊。 沈默出列,恭敬行礼。 “皇上有言在先,若臣弟得了头名状元,皇上便从此远离朝政,安心休养,臣弟不才,已经中了会员,就差最后一步殿试,还请皇上出题。” 殿试试题,是皇帝所出,名次,也是皇帝所定。 萧承易跟弟弟做过那番承诺不假,可他根本没想到,远离京城几年再未进过学堂大门的弟弟,会突然考出个头名会员出来。 他知道弟弟聪慧,也深知他绝对不会在成绩上弄虚作假,只是依然震惊,他能有才至此。 “朕金口玉言,自当说话算话。发题吧。” 通过会试的学子们,紧张却安静地做着各自的考卷。 交卷后,皇上亲自阅卷,并根据成绩,定了各个名次。 唯有三张卷子,他留了下来,未定名次。 他说道:“这三张卷子,朕以为,可作前三甲。唯一不妥之处,便是其中一份,乃朕之皇弟萧默所做。凡人皆有私心,朕亦然。为了公平起见,这名次,则交由诸位爱卿来定。” 今日一同在这大殿上陪考的,都是朝中凭真本事考上来的文臣及大学士,他们能有如今这位高权重的地位,哪个不是当年千军万马过科举独木桥走过来的?如今又经过多年官场历练,可以说各个都长了一双火眼金睛,便是只一瞧,也能从这卷子中看出好坏及各人脾性来。 三份卷子,依然严密地糊了名,依次由各位大臣轮流阅卷评分。 即便有人有私心想巴结,也是无从得知,哪份是王爷的卷子。 又因为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做事,便是对其余两位考生,众臣也不敢作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