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毕加索-《共筑未来》
第(2/3)页
“如果说起这位伟大画家的生平,就要从他的出生开始,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
“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曲丽华得到了启发,她问:“这样看来毕加索从小就很有绘画的天赋,他很擅长幻想,沉浸在绘画世界中,和其他的孩子从小就很不一样,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因为对孩子因材施教,而不是用刻板的眼光来要求孩子们都一样?”
艾布纳教授点头,“是的,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树叶,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老师们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孩子的伯乐,都能发现他们是千里马!”
“这位优秀的有绘画天赋的少年,后来很快就以他的作品获奖,名震一时,当然了,和很多艺术家一样,毕加索的人生也有低潮,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后来毕加索获得了爱情,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
“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