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辽东局势复迷离-《超级汉朝》


    第(2/3)页

    靖治三年冬,高句丽国主李发派遣东瀛刺客,潜至幽州蓟城李秀客馆,前来刺杀李秀,时李秀正在挑灯观书,刺客从房梁入,跃下,拔刀刺之,李秀大惊,急唤左右,刺客武艺甚高超,格斗击伤两名护卫,举刀又来刺杀李秀,李秀慌忙提起桌案抵挡,四面军士便围将上来,刺客见事急,便又飞身上得房梁,以暗器击李秀,中其双目,护卫救下,刺客逃出。虽然李秀逃得性命,但因此而失明。

    纵横闻知刺客前来刺杀李秀,便立即下令封锁蓟城四门,连夜城内搜查刺客,刺客藏匿屋顶,天明之时,踪迹被发现,纵横部下护卫将军令狐申率数名军士围定刺客,刺客不能逃走,欲要自杀,却被令狐申一箭射中左腿,跌下房梁,为众军所擒,解拿至纵横面前。

    纵横审问刺客,问其是不是高句丽指使?刺客不通汉话,纵横才得知其是东瀛扶桑人氏,便令蓟城中大鸿胪下属官员前来,为其翻译,纵横道:“若从实召来,可赦免性命。”刺客为保命,便招供其是东瀛扶桑国武士,受高句丽国主李发重金相诱,前来刺杀李秀的,又供出同党二人。

    纵横便令捉拿其同党,二党羽皆指挥刺客行刺幕后之人,见刺客当夜并没有按照预定时间返回接头地点,便知道行刺失守,早已经逃之夭夭。

    纵横寻思,高句

    丽李发刺杀李秀,为何要用东瀛武士当刺客?这中间当恐有阴谋,于是连夜审问刺客,允诺其能供出详实幕后之情,不当饶命,还当重赏。

    这东瀛刺客,不过是为金银卖命而来,见纵横如此许诺,心有所动,却不敢相信,纵横便道:“吾乃汉朝太师,即昔时平定扶余的奋威将军,说话自然算数。”

    这刺客闻知纵横便是当年奋威将军,才将自己所知道的招供出来,只是刺客并不知道详细实情,只隐约听闻高句丽国主李秀与东瀛扶桑国人结成联盟共同抗拒汉朝之密谋。

    纵横闻知惊讶道:“若如此,恐东夷再度趁机举事作乱,今不可不详察之。”便将那刺客先软禁在蓟城,嘱咐好饭好酒相待。纵横传令驻守带方、东部都尉度辽将军习甲,名其派细作入高句丽、扶桑国打探实情。

    习甲奉命,遣两路细作潜入高句丽、扶桑国,半月之后,得报,此信息为真实,高句丽国主李秀整练国内兵马,对汉朝多有不满,且扶桑大和国已经统一扶桑,其首领进位称天皇,大和国天皇组训军队,约有十余万之众,又大肆建造渡海舟船,有窥伺辽东高句丽之迹象。

    纵横闻知此报,心下忧虑,对幽州官员道:“此情不可不奏闻朝廷。”于是遣使,飞骑报入长安。

    孝正帝览纵横表章,完毕,便递给潜龙丞相道:“相兄以为该如何处置?”

    潜龙览表,便奏闻皇帝道:“禀陛下,幽州有王太师十余万兵马驻守,并不担心辽东诸胡反叛危害国家。但那东瀛扶桑国若厉兵秣马,入侵辽东,则当为大汉之大患,不可不先为提防。臣以为,高句丽国内夺位纷争,乃其国内之事,大汉可以坐而视之,不参与其中。但其委派指使东瀛刺客前来幽州行刺,此不可不问罪也。陛下宜下诏,令太师问责高句丽,以武威在后震慑,令其与扶桑国决绝,如其不听,再以兵击之。”

    天子沉吟片刻,便道:“今天下安靖,海内清平,朕正欲再现文景之治,不宜再动刀兵。今辽东高句丽、东瀛扶桑国虽有不轨之象,然尚未作乱。就可以丞相之策,汉先以天威示之,警告其安分守己,便可共享太平。如欲作乱,则当年汉朝奋威将军平定扶余之事,便是前例。”

    于是便下达旨意,诏令纵横问责高句丽,并要求其与东瀛扶桑国断绝往来。

    纵横奉旨,便亲自至东部都尉,派人问责李发,召其来东部都尉问话对质。

    习甲率数万王师,在辽东境上屯扎,驻守带方郡度辽将军习甲,麾下亦有汉军八千余人。于是也奉令调集,以示汉朝天威。

    高句丽国主李秀不愿前来东部都尉,帐下便劝道:“今主公行刺事败,已经稍稍惹怒汉朝,如将

    不前去解释,恐汉朝愈加发怒。”

    李秀便问左右道:“吾已经得扶桑大和国相助,此时举兵反汉,可乎?”

    左右急忙道:“不可也,扶桑大和国远在海中,虽然为我助,却一时不能达,若大王骤然举兵不利的话,则扶桑人可据海而守,大王却不能守住本国了。况且汉朝奋威将军今日已经又领太师重职,在幽州驻有重兵,大王非其敌手,今王腾既然前来,大王还是宜前往见之解释为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