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公孙贵正要出城迎接汉使,又闻知汉军使者是姬超,便问汪谦道:“潜龙以姬超为使,此是何意也?” 汪谦道:“姬超本为燕将,降于汉朝,得潜龙重用,以为我军降将之例。今番差其前来,正是为此耳。” 公孙贵道:“既然如此,吾当降顺,该如何行之?” 汪谦道:“殿下既然决心降汉,便依照诸侯归降旧例,献印绶册籍军马,以成仪式也。以老臣预料,潜龙不会相为难殿下,但军马之事,其断然不许殿下再据之。” 公孙贵闻言默然良久,才对汪谦流涕道:“吾若将王险城三千军马交出,则大燕亡于吾手,吾乃大燕之罪人也,恐不得为祖宗所容也。” 汪谦道:“大燕灭国,非殿下之罪也。事已至此,殿下唯有如此方可以全身。”公孙贵便下了决心,依照汪谦之言,令公孙鸿鹄所领三千御林军,皆卸去衣甲兵器,准备归顺汉朝。 姬超至王险城下,扎住两百骑,向城上喊话。不多时,只见城门缓缓开启,伪燕太子公孙贵率领群下二十余人,手捧册籍印绶,从城中出,前面降旗陈列。姬超见之微微惊讶,对左右道:“吾劝降谕令方未传达,公孙贵就出城相降,诚可谓闻风而降也。”左右道:“将军至此,劝降谕令便已经传达王险城,公孙贵焉敢抗拒乎?” 姬超见公孙贵等前来,便在马上大声道:“且稍缓,先容吾宣读劝降谕令!”便展开领英劝降书信宣读道:着伪燕世子公孙贵一干人等,并余下军马,见汉使到时,便可归命汉朝,交割军马于汉军使者。尽去伪燕朝廷制度礼仪,以汉朝制度礼法代之。以带方郡带方县为公孙贵食邑,给以护卫军士一百人,可将家眷等安置带方县。公孙贵与伪燕余下群臣等人,随汉军先入长安,待面见汉朝皇帝之后,再做安置等事项。 公孙贵听完传谕,心中疑惑,目视汪谦,汪谦遂出前,对姬超拱手道:“我主今归降汉朝,军马等自然不敢奢望据有,然只给吾主区区带方一县之地,又令我等先入长安,使归降之人,心怀不安矣。” 姬超随即下马,对公孙贵道:“伪燕已经覆灭,尔乃公孙霸之后,便是汉贼余孽。本不欲存之,然大汉念在尔并无大罪,今又诚心归服,潜龙丞相特不遣军马前来,而遣使者前来言和者,劝始归降,相宽赦诚意明矣。何故众心不安否?”随即又出示归海卫书信,交付公孙贵。 公孙贵读归海卫亲笔书信,归海卫亦力劝公孙贵可交出军马降汉,遵从汉军之命,潜龙当不负约定,便可安身图存。 公 孙贵读信之时,汪谦以目示意姬超,姬超却神色严肃,虽然觉察不作反应。原来汪谦曾与姬超同朝为臣,二人私交甚厚。今逢此情形,汪谦以目会意要向姬超证实汉军承诺,然姬超并不示意。 公孙贵读归海卫书信后,心下便安定,姬超见其读完书信,遂对公孙贵等道:“吾本伪燕之武臣,与诸位曾为同僚,多有私交,然今日之事,吾不敢以私废公。吾已经归汉,得汉朝赦罪重用,今潜龙丞相特以吾为使者,正是以显大汉之诚也。你等还不谨遵谕令归降,更待何时?” 公孙贵于是便率群下十余人向姬超献款纳降,姬超受其印绶册籍。公孙贵遂令公孙鹄领三千御林军出城,各自卸下兵器,交出军资。姬超受其降,便令三千人且就地驻扎,遂领二百骑入王险城,传令汉军接手王险城,收其府库,废伪燕设置官署。姬超遂坐镇王险城,将受降情况报知领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