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朕若以洛阳之军尽遣至宛城据贼,可退贼军否?” 归海卫奏道:“陛下若亲往,必然能退贼军。然贼首潜龙方领军对洛阳虎视眈眈。如见洛阳空虚,其必率众趁机袭取洛阳。臣以为,陛下不应轻动,先增援宛城精兵三万人,再从冀州、山东等地抽调兵力防护洛阳。” 公孙霸道:“卿所言甚当。但不知此番该用谁为大将为宜?” 言末毕,公孙鸿出座请道:“臣数次率兵拒贼,未有建功,今又败于湖县,不胜惶恐。此番臣愿提兵前往宛城拒贼,以雪前番败军之耻。望陛下恩准,臣今如果不能退贼,便誓言不再回见陛下也!”言罢,伏地叩首请命。 公孙霸沉吟不答,皇甫照见之,遂出奏道:“宛城重要之地,不可疏忽。公孙少将军虽然勇武超群,然资历尚浅,恐非贼军陈功、赵山等敌手也,还望陛下察之。” 公孙鸿闻言,遂跪地又对公孙霸请道:“臣受陛下隆恩,愿粉身碎骨相报。不想未有建功,却折损军马,臣心胆欲裂,痛彻肝肺。今大燕国家有急,陛下不用宗室,又能用谁呢?臣今番此去,必当知耻而后勇,定不会再像前番败绩。臣若不雪此辱,将死不瞑目也!” 公孙霸闻言,遂矍然而起,嘉赏公孙鸿道:“朕侄可谓是虎父无犬子,朕有此英雄之侄,何愁贼军不退乎?”遂下诏令,以镇北将军公孙鸿为将,统领洛阳三万人马,前往宛城拒敌。 归海卫见之,遂出奏道:“陛下既然以公孙少将军为将,臣仍请以为军师,辅佐少将军退敌。” 公孙霸闻言大喜,道:“有军师前往,朕无忧也。”于是授司徒归海卫使持节,以为公孙鸿、公孙车所部军师,可节制公孙鸿、公孙车二将。 原来公孙霸心中有意再让公孙鸿领兵前往宛城,只是碍于其前番败绩,恐皇甫照、汪谦等反对,不好任命。归海卫揣摩上意,遂鼓动公孙鸿请命领兵,然后自任军师,好掌控十万大军。公孙鸿因为前番之败,正欲要建功雪耻,所以无不从之。皇甫照、汪谦等朝臣,见公孙霸决议如此,遂也不再出言。 领英屯兵弘农,闻知宛城战报。遂与文雄商议道:“宛城若被困,公孙霸必然再遣军救之,今我大军十余万已经围困宛城,兵锋正盛,正可以围城打援。吾欲再向宛城用兵,阻截燕军来援,相助前将军围宛城。宛城若救援断绝,必然不能久持,我军可不战而下也。如荆州军进至中原,则吾两路军可对闻人策形成夹击之势,燕军可破也。兼武以为如何?” 文雄道:“然也。以雄之见,军师可在弘农屯驻,以牵制闻人策。雄与封将军率军前往宛城阻击来援之敌。如燕军不能驰援,不须月余,宛城便 军心动摇,其虽然兵多,然吾军已经不惧也。” 领英大喜,于是便令封传车为大将,文雄为军师,分兵三万人,皆汉军精锐,前往南阳郡以阻击来援之敌。建夏又从长安增援两万人马至弘农,领英亲统之,以牵制闻人策军。 公孙鸿与归海卫率军前来驰援宛城,却被文雄、封传车三万军半路阻截于陆浑,不得进入南阳郡。燕军一时无策,归海卫遂传令公孙车,令其在宛城坚守,待半月之后,冀州、山东等地援兵再至,便可前来宛城解围。 却说征北将军都督并州军事王腾在长安,见领英已经率众出潼关。遂向汉中王请命,欲要出兵剿除伪燕。领英出兵之时,已经对建夏进言请纵横率兵略定并州,为汉中王取下并州之后,然后挥师向东,以协助建夏平定幽燕、冀州等。建夏款留纵横在长安饮宴,礼待甚厚。建夏因为担忧领英兵力不足取下中原,所以留纵横军马相驻长安。纵横在长安住十余日,心甚焦急。于是请命建夏道:“今殿下王师已出中原,以臣料知,潜龙军师文韬武略,才具经纶,必能荡平中原。并州伪燕余党尚未除,今燕军挫锐,战机难得,殿下正宜趁势而下之,臣愿提兵为陛下荡平并州。” 建夏闻言,遂意决,于是令纵横提本部兵收取并州。纵横领命,便率三万骑从秦直道直进,两日之间便行军至高奴,纵横列阵高奴城下,传令上郡太守乐丰投降。 乐丰与北地太守邯郸引联合,聚集三万军马,一万部署上郡黄河隘口,一万屯扎高奴,余下一万,皆屯扎他处险要。乐丰见纵横又提兵来,遂告急于邯郸引,邯郸引请丁弘率八千兵救之。纵横闻知,便以两万军围高奴城,以赵如霜率一万军来迎击丁弘。 两军相遇于沙漠,赵如霜出马,喝令丁弘道:“如降汉中王,皆可赦罪留用!” 丁弘见一女将出马,不知其人,左右告诉道:“此女将乃王腾之妻也。”丁弘闻言,仰天哈哈大笑道:“你乃一介女流,安敢提军与吾相争?汉中伪王夺吾凉州,此仇正恨无处可报,今你既然是汉中伪王之党,且先剿灭你,吾再来剿除汉中伪王,以雪此恨!” 赵如霜闻言大怒,遂纵马出阵,手执双刀叱丁弘道:“败军之将,何敢以言勇!如不降,尽可出战一决胜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