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将军李远道:“你熟悉汉中山川地理,今秦统被困于定军山中,你可领善于行走山岭之军五百人,前去接应秦统回汉中。” 李远道:“末将前番擅自分兵,致有损兵折将,不胜惶恐。定军山吾甚熟悉,燕军虽然封住大小路口,然末将亦有他法救得秦将军回来。无需五百军,一百即够,军多反而不好,恐被燕军发现。” 文雄大喜道:“你若能救得秦统回来,便可以赎前番过失,还可以记功。” 李远本是汉中郡人,自小生长汉中,为汉中太守李昂族侄,见李远有胆略,少状有勇,便推荐其为百夫长,后又升至校尉,建夏入南郑,用李远为偏将军。李昂之女,为建夏世子刘政之妻,李远与建夏,又有姻亲转折之亲。李远虽然不如独孤虎、封传车等勇武非凡,然忠心勤勉,深得建夏信赖。 李远遂在军中挑选了一百汉中本地军士,皆善于山地奔走,带了斧凿绳索等物,以及七天干粮,便趁夜色掩护,悄悄潜入定军山中。 秦统所部千人,被围困在定军山中,已经五六日,随身所带军粮将尽。白天皆潜藏山林之中,夜晚稍稍出来,捉得些许狐兔之类,以充军粮。然亦不够全军用度。秦统担心军粮将尽,士卒皆无力出战,于是率众望北而走,欲绕道凉州返回。 李远知道定军山中有一条险道,可以通达凉州,见燕军在山南面围困甚严,不能得出,于是料定秦统必然从此险道而撤,便带百人星夜潜入此险道,燕军未有发觉。李远到达险道处,果然发现汉军踪迹,于是顺路跟来,秦统惊觉,遂设伏而待之,等其入围,见是汉军,于是出而与李远相见。 李远道:“军师知将军被困于此,特命在下前来接应。” 秦统道:“你只带百人,如何能救?恐都难以回南郑也。” 李远道:“在下熟悉汉中地理,见将军走此险道,欲从凉州绕道而回,在下以为非良策也。绕道凉州,千险万难,迂回近千里,且有贼军防守险要,如遇贼军,将军部下千余长途跋涉疲惫之众,岂能相抗乎?” 秦统道:“吾今实无计,万不得已行此险道。吾军粮将尽,誓不能束手待毙。” 李远道:“在下若无策,必不敢带百人前来。吾自小生于汉中,熟知山川地势。此去定军山之东边二十里处,有一绝壁,燕军必然无人防守,将军可率军随吾至此,吾所部百余人,皆带有斧凿神索。用斧凿凿开峭壁,悬绳索于上,结至山底,将军趁夜可将千余人从此绳索攀附而下,降落至山底,即能出燕军之围。然后倍道而行,于天明之前,便可出定军山进入汉中川道,待燕军发觉时,我等已经走远矣。” 秦统大喜道:“若非将军此 策,吾等皆不能还南郑也。”于是传令千余人欲做准备,为怕燕军发觉,潜伏山中至天晚,然后摸黑行军,至夜半方行至悬崖绝壁处。李远于是命令百余人,凿开峭壁,将所带绳索,结成两条长绳,悬挂系在峭壁之上,垂于山底。先令两人沿绳索而下,皆到达山底,于是千余人便从此坠下。秦统、李远二人便领军趁夜绕道疾行,李远熟悉此间道路,带军避开燕军驻防,在天明之前,竟然出得定军山,进入汉中川道。 天明,燕军果然察觉,于是率众追来,秦统、李远二人领军疾走,一连奔走三十里,全军皆气喘吁吁,回顾身后数千燕军尾随,不过数里之远。李远道:“勿要惊慌,吾等已经脱离围中,虽然有追兵,军师必有接应。” 正说间,忽然前方道路上尘头大起,一彪军正赶来,至近,乃是冉辉所部数千人马,冉辉道:“奉军师之令,前来接应秦、李二位将军,且随吾军一起撤回。” 第(2/3)页